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0 ℃
  • 降雨:30%

太魯閣國家公園合歡古道西段調查與步道規劃報告

  • 發布日期:99-03-25
  • 瀏覽數:2558
研究單位
楊南郡
作者
楊南郡
『太魯閣國家公園合歡古道西段調查與步道規劃』研究計劃,是承續筆者於民國75 年7月完成之合歡 越嶺古道『錐麓斷崖段』與『立霧溪掘鑿曲流段』之後,再深入往立霧溪上游所做的調查研究。  原本立霧溪流域,聚居了97個泰雅族部落,自有他們的部落間交通步道以及獵徑系統。日據時代大正3年(西元 1914年),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發動『太魯閣蕃討伐戰』,意欲以強勢軍警力量,一舉殲服立霧溪沿岸的『內、外太魯閣蕃』,大正3年4月起,南投廳長石橋亨,親自率領『南投廳道路開鑿隊』,自埔里出發,經眉溪、霧社、三角峰、合歡山、關原(位石門山東稜下,塔次基里溪畔,非目前中 橫公路上之關原)、塔次基里溪、無名溪、魯比社、魯比合流點、卡拉寶社....,於同年7月17日開路 抵達天祥(當時稱為三角錐山西麓倉庫地)。此道路開鑿隊總共動用300名漢人苦力,60名日警,利用原有 蕃路之路徑,配合炸藥使用,故效率很高,平均每日開路1.9公里。  太魯閣蕃討伐戰於當年8月13日結束,之後二年內,日警派遣『搜索隊』,繼續清理道路,自埔里至 太魯閣峽口,此為合歡越嶺道最初的路徑。此路線沿用了十多年, 皆做為警備之用,至昭和初年,立霧 溪上游部落已被遷村至峽口,又因原有路上下坡度較大,於是改線經北合歡山口(大禹嶺)、關原(目前中 橫公路之關原)、畢祿至卡拉寶。新路於昭和10年(西元1935年)完成,成為當時相當熱門的健行路線。舊路 合歡山至卡拉寶段則日漸廢棄。  民國45年東西橫貫公路(今稱中橫)的開鑿,係沿用合歡越嶺道大禹嶺至畢祿段,因此前次調查計劃僅 及卡拉寶以東路段。此次調查計劃則向上追溯至昭和9年之前,即大正3年所開的合歡越嶺道原始路線。  調查研究此段古道的目的,是希望此條沿著塔次基里溪(立霧溪上游)而鑿的步道, 能接續自天祥至 卡拉寶的步道,繼續向西抵達合歡山稜線,使得太魯閣國家公園內能有一條貫穿全區的步道。(請參看43 頁附圖)  由於此段古道,自昭和10年以來即因新步道的開通而廢棄,其路況與卡拉寶以東的古道現況不可同 日而語。而文獻上,雖然有關太魯閣蕃討伐戰的記載很多,但均側重於戰況的報導,對於當時路況的描 繪極其有限,僅能由當年軍報的字裡行間濾取所需資料,並從當年的照片背景中找尋道路的蛛絲馬跡。  此外,為取得口傳史,調查隊特地專訪目前居住於花蓮新城、秀林一帶原托博闊部落的老人,並到 中央山脈西麓平靜、靜觀部落,訪問當年參與日軍討伐戰的泰雅族托洛克及塔烏查部族的後裔,更遠至 清流部落以追查當年的戰況與路徑。  在實地勘查中,由於古道通過地形極險惡的屏風山北支稜,巖陡溪深,加上原有的棧道、吊橋悉數 腐朽,調查隊備嘗艱辛,所幸在經過七次的大型踏查與無數次的試勘,總算能把這一段湮沒的古道接續 起來。並因為調察的需要,也踏勘了本島最惡劣的地形-屏風山及奇萊北峰一帶、托博闊溪源頭斷崖、 屏風山東稜至杜鉾山、托博闊社舊址等等地域,將這些地帶的地形地貌現況一一描繪出,希望有利於專 家學者進入本區研究,並使巡山員之足跡到達以遏止盜伐及偷獵。  調查計劃的合歡古道西段主線,始於合歡山莊的東北側,經由石門山東稜下至立霧溪源流而達關原 舊址,其間路跡明顯,並有鋸倒大樹及炸開岩壁之痕跡,而立霧溪源流溪澗幽美、關原舊址地勢平闊, 皆是未來規劃景觀遊憩區的絕好區域。自關原至無名溪一帶,雖因立霧溪之切鑿,76年來已使路基崩毀 無數,但在地質情況較佳處,仍可見鑿於崖壁上的路徑,斷續地顯示當年克服萬難築路的成果。而由無 名溪經魯比上、下部落,以至塔次基里溪與托博闊溪交會的魯比河流點,沿途則可見清晰的上、下駁坎 、警所舊址遺物,以及當年所建吊橋-勒使橋的橋桁。  綜觀合歡古道自合歡山東側至魯比合流點的路徑現況,雖然斷多續少,但沿線可飽覽立霧溪上游塔 次基里溪的壯麗景觀,以及源自屏風山的大支流無名溪的深邃峽谷及清澈溪澗,更是珍木如紅豆杉、扁 柏,野生動物如山羊、山羌、藍腹鷴的天然生聚之地。(調查隊在魯比一帶勘查時,即在二天之內,見一 隻山羊、五隻山羌中陷阱而亡。另次勘查時,也在附近山麓親見大規模的紅豆杉盜伐行為。)倘使能藉由 古道的再次開通,讓健行者往來於途,或可因公眾的監督而遏阻殘害野生動植物的行徑。  至於魯比合流點,地當塔次基里、托博闊兩溪會流,本身為一平闊的河階,其景觀與腹地亦合於建 遊憩點以供徒步者利用。可以想見一旦太魯閣國家公園完成關原、魯比以及立霧中游的古白楊遊憩點及 其間之合歡古道重建工作後,健行者將可在四天之內,由合歡山順立霧溪直下天祥,加上現已進行整修 中的錐麓段步道,則合歡古道將成為世界頂尖的景觀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