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6 ℃
  • 降雨:10%

太管處新書《合歡山史話》出版,300年來「合歡」一詞的想像與故事

自康熙24年(1685年)起,首任臺灣府知府蔣蘊英主修的《臺灣府志》,這本描述了臺灣島初入大清版圖之海上疆域的方志上,一座名為「合歡山」的山峰,首次出現於歷史文獻中,但卻將「合歡山」描述在雪山山脈一帶,「合歡山」空有其名,是對未知事物的想像。
  此後再經過了將近225年,明治43年(1910年),臺灣總督府番務本署技師野呂寧,終於正式首登並以三角測量與經緯儀,為日後並延續今日的「合歡山」下了科學的正式定論。自清代以來的謎樣地理空間,轉換為現實山頭,定位在地圖的表面。
  但「合歡山」的涵義,卻遠比地圖上的三個文字還深廣。1914年太魯閣戰爭時期所開闢的道路旁,「合歡山」具有軍事上的樞紐地位;在治理時期的攬勝及登山、健行、滑雪風潮中,具有遊憩的意義;在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之後,兼具有物種保存及地景保育的功用;在歷史上保存下來的文史遺跡中,又隱含文化資產的重要意義。數百年來山上空間與山下社會的互相交織,讓合歡山成為太魯閣國家公園重要的文化資產。
  因此,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邀請在太魯閣國家公園踏查30餘年的文史工作者金尚德先生,透過實地田野調查及史料爬梳,將數百年來合歡山文明化的互動過程,輔以流暢文字及古今照片,述說合歡山的歷史與文化脈絡。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游登良表示,讀著《合歡山史話》這本書,儼然就將合歡山的歷史,一一清晰投影呈現在眼前,俯拾即是。書後作者還放上合歡山的古今對照圖片,歡迎讀者持本書,並再次踏上合歡山,相信會有不同的感受。本書目前已於國家網路書店、五南文化廣場及三民書局上架,有興趣之讀者可以前往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