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3 ℃
  • 降雨:60%

太魯閣臺地步道

關閉
  • 更新日期:112-11-28
  • 瀏覽人次:54401
  • 太魯閣族人歷史照片(.jpg)
  • 第二站-次生林(.jpg)
  • 活動二-部落音樂會(.jpg)
  • 2009峽谷音樂節(.jpg)
  • 2011峽谷音樂節(.jpg)
  • 看山看水(.jpg)
  • 峽谷原音(.jpg)
  • 太魯閣台地流籠頭(.jpg)
  • 圓形的觀景平台(.jpg)
  • 太魯閣台地步道一景(.jpg)
  • 太魯閣遊客中心(.jpg)
  • 遊客中心後方觀景台(.jpg)
  • 太魯閣台地北段步道(.jpg)
  • 太魯閣台地南段步道(.jpg)
  • 太魯閣台地步道地圖(.jpg)
基礎資訊
管理單位行政室
步道分級第0級
海拔60公尺
步道長度1007公尺
步行時間 約30分鐘
旅遊叮嚀1.禁止採集、露營、烤肉等活動。
2.生態豐富,適合自然觀察,請注意安全。
位址MAP
聯絡電話03-8621100
QR Code地理條碼

步道簡介
太魯閣臺地步道分為南北兩段,約環繞太魯閣台地270度。
南段步道鄰近立霧溪,從遊客中心旁大草坪經過遊客中心後方,延伸至保七總隊第九大隊為止;沿途可見到立霧溪緩緩由群山中流出,向東注入太平洋。
北段步道則從大型車停車場至行政中心旁,緊靠山邊,穿梭在密林中,除了可享受清涼的森林浴,也可觀賞偶而出現的臺灣獼猴。

歷史人文
太魯閣臺地是立霧溪所沖積出來的河階,早在日治時期就有太魯閣族人在此居住,建立得卡倫部落。
由於太魯閣台地腹地廣大,位置適當,遂在此興建行政中心與遊客中心,並相繼於民國78年和79年落成啟用。

太魯閣族人歷史照

地質簡介
太魯閣臺地是立霧溪下切而成的扇形河階地,因河川改道與下切作用持續旺盛而出露的高位礫石層。

河階地
河流首先挾帶的泥沙在河底和河的兩岸堆積,形成卵石和細沙的堆積層。因地殼上升,使得河流侵蝕加劇,將原來河床上廣闊平坦的堆積層,向下侵蝕成一個新的河道,原來的河床就形成河階。接著河川繼續下切,河道又再度下移,新的階面產生,兩岸出現層層如階梯式的高、低位河階。

【南段步道】
全程從「峽谷原音」石雕至遊客中心後方全為無障礙步道,可行走輪椅及嬰兒車,但從遊客中心至保七總隊第九大隊路段有階梯高低落差,僅適合步行。

南段步道

第一站 峽谷原音
「峽谷原音」石雕是花蓮石雕家甘丹的作品,兩座白色大理石柱雕琢成的作品聳峙並立,一條條像刀劈過的線條,亂中有序地揚起,整體看來宛如立霧溪水經歷百萬年切割雕琢厚實的大理石,所形成的太魯閣峽谷。

峽谷原音

第二站 看山看水
峽谷原音石雕附近是台地上看山看水的好據點。此處可向西遠眺太魯閣峽谷聳峙的高山,而立霧溪就從山中蜿蜒流出。

台地上看山看水

天氣晴朗時,可眺望立霧溪北岸的三角錐山(2607公尺)稜脈險峻的斷崖地形;緊鄰臺地對岸,山形如尖塔狀的是海拔1749公尺的丹錐山,丹錐山前方則是新城山(1440公尺)延伸而下的山稜,至於緊靠著臺地北側的則屬立霧山(1274公尺)延伸而下的一部份。

第三站 榕樹的故事
步道旁的大草坪上有兩棵榕樹,一棵是原生長於臺地上的榕樹,另一棵枝條如長龍一般,造型相當特殊,是民國91年才移植至此。

長龍般的榕樹
這棵榕樹原栽植於太魯閣附近的太魯閣旅社,由於配合台九線公路拓寬,太魯閣旅社拆除改建,主人游先生栽植這棵榕樹三十餘年,不忍榕樹因公路拓寬而砍掉,遂贈予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移植於太魯閣臺地上。太管處為保留榕樹枝條綿長的造型,也特別興建柱子支撐。

第四站 看立霧溪出海
遊客中心後方圓形的觀景平台,原是軍方的碉堡改建而成,當時用以監視海上過往船隻的動向,此處是遠眺立霧溪出海口最佳的位置。

遊客中心的觀景平台
太魯閣大橋及北迴鐵路的鐵橋橫跨溪口,天氣晴朗時,從平台上可遠看蔚藍的太平洋。清晨時,火紅的太陽從出海口附近冉冉上昇,立霧溪水被金黃的晨光映照出熠熠閃亮的光芒,也是欣賞日出的好據點。
無障礙步道就到遊客中心後方的觀景台為止,沿步道續行則有高低起伏的階梯,並鑽入密林之中,最後通到太魯閣警察隊止。

【北段步道】
北段向東延伸到行政中心旁,緊靠著山邊,整段步道全程皆有無障礙設施,適合悠閒漫步。

北段步道
第一站 流籠頭
從大客車停車場旁進入後,經過兩個大轉折即可到達一座平台,平台外有一座流籠頭,這是在大禮、大同部落耕種的太魯閣族人,運送農產品及生活用品的運輸工具,太魯閣族人在山上種植箭竹、桂竹、高麗菜、甜椒、蕗蕎等農產品,均仰賴流籠運送下山。

流籠頭
由於從太魯閣到大禮距離較遠,無法用一座流籠直通,因此在中途又設置一座轉運的流籠頭,遊客中心前方正對面的半山腰上有一座流籠頭,即是中途的轉運站。

第二站 次生林
沿著步道前行,來到第二座觀景平台,環顧四周,盡是構樹、血桐、野桐等樹種,屬於「次生林」的林相。「次生林」是原始的植被受到破壞後再長出的植物,以喜歡陽光的陽性樹種為主。

次生林
這附近曾有太魯閣族人的聚落,聚落遷移之後,陽性先驅樹種很快地進駐,但是假以時日,一些較耐陰的樹種逐漸長大,而陽性的樹種也逐漸老去時,這個地方就會發展成比較成熟的森林。

第三站 獼猴家族
步道上方的叢林及山壁是一個獼猴家族的領域範圍,這個家族大約有二十多個成員,每逢陰雨天或晨昏時刻,牠們常會出現在這裡,或覓食嬉戲,或搖樹嘶吼,或在岩壁上追逐。有時也可見到牠們下到鄰近步道的樹叢中。走在步道上如果看到樹枝不尋常的搖動,或聽到嘶吼聲,仰頭搜尋,也許能發現牠們的蹤跡,但觀察時請保持一定的距離,且千萬不可加以挑釁。
 

【活動介紹】

太魯閣國家公園自成立以來,積極投入生態保育、環境教育及觀光遊憩等相關業務的推展。除了為旅人呈現「知性」的太魯閣,近年來也試圖透過「感性」的藝術活動與太魯閣的美麗景致結合,讓人們走進自然,親近自然,更能停下腳步聆聽山林之聲,真正領略自然之美!
 

活動一 太魯閣峽谷音樂節

太魯閣峽谷音樂節以結合自然天籟與人類音樂的展演形式,成為獨樹一幟的音樂藝術風格,自2002年創辦以來,經過多年的經營和努力,已成為東部地區的年度重要音樂活動。每年的音樂節總是吸引大批喜愛自然與音樂的人潮聚集在此,透過美妙的音樂與大自然對話,體會人與自然的和諧。藉由這樣已成氣候的活動,太魯閣國家公園營造多元的生態遊憩方式,呈現「感性」的太魯閣,提高藝術人文體驗,更讓社會大眾能夠輕鬆的走進自然、親近自然。

太魯閣峽谷音樂節
 

活動二 部落音樂會

太魯閣族目前面臨到文化消失與傳承的問題,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多年來一直推動社區培力,鼓勵年輕人學習傳統技藝,透過太魯閣部落音樂會、創意文化市集等活動,除了有系統的介紹太魯閣族歌謠、傳統舞蹈和傳統樂器演奏,讓大家瞭解太魯閣族文化之外,同時也希望藉此營造部落經濟成長,進而發展部落社區文化產業,和推動部落生態旅遊的能力。

部落音樂會
一般大眾了解原住民的文化,多是從他們的音樂開始,因為原住民音樂與舞蹈、祭儀和慶典有緊密關聯,而宗教與生活也無法與音樂分離,這些都構成了原住民音樂文化的整體,透過音樂正是人們互相交流情感和生活體驗的重要途徑。

服務設施
遊客中心、警察隊、販賣部、餐飲、公廁、電話、停車場、觀景台、展示館、登山口、公車站、解說牌、停機坪、AED、無障礙公廁、無障礙停車場
交通資訊
自行車停車場設有自行車專用停車架,遊客中心提供各種解說服務,請各位車友善加利用。
客運花蓮客運每日均有班車通達,臺灣好行接駁車,太魯閣客運302 e電動公車(行駛新城-太魯閣-天祥)。
開車開車族走北宜高速公路於蘇澳下交流道,轉台9線蘇花公路經和平、崇德右轉往台8線太魯閣。
停車停車場設有機車、大小型車及無障礙停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