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2 ℃
  • 降雨:10%
太魯閣族人
太魯閣族人

過去人類學家把泰雅族分為泰雅亞族和賽德克亞族,其中賽德克亞族又分為太魯閣群( Truku )、道澤群( Teuda )、和德奇塔雅群( Tkdaya )三個群。

賽德克亞族的原來居住在中央山脈濁水溪的上游,現今的南投縣仁愛鄉,因為人口增加、耕地不足或尋找新的獵區的因素,部分族人越過中央山脈散居在花蓮縣的立霧溪、木瓜溪流域,日本統治時期,於太魯閣事件之後對太魯閣族實施混居集團移住政策,將太魯閣族人遷移至今日的秀林鄉、萬榮鄉及卓溪鄉繁衍後代,他們認同Truku Truwan 是三個群共同的祖居地,所以自稱是「太魯閣族人」(Seejiq Truku)。

清領時期稱他們「大魯閣」,日治時代日本人稱他們為Taroko,居住地也以Taroko稱之。二戰後沿用日本人的稱呼,譯音為「太魯閣」,不論是大魯閣、Taroko或太魯閣,三個稱呼都是來自Truku(太魯閣)的發音,連後來「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名稱,也因為太魯閣族人居住於此而得名。

太魯閣族與同源同種的泰雅族,因為分居的年代久遠,生活環境不同,在風俗習慣、文化、傳說、服裝、歌謠及語言,產生極大的變異。但是不變的是「以山林為家、視土地為生命」的堅毅民族性格。經過族人長期的努力,太魯閣族終於在民國93年(西元2004年)1月獲得官方正名,成為全國第12個原住民族,從此族人可以大聲地說:「我是太魯閣族人」。

太魯閣族文化

太魯閣族文化
太魯閣族文化

太魯閣族是台灣原住民十六族之一。

距今約250至300年間,原居於濁水溪上游的太魯閣族人在狩獵途中,發現中央山脈東側的廣闊原野,於是相率越過群峰,進入立霧溪河谷定居。截至目前為止,本園區發現的舊部遺址達79處,其社址分布遍及立霧溪主流及支流兩岸。太魯閣族人居住環境則多選擇山腹小台地,並成聚居的小村落。

在太魯閣族的文化傳統方面,其生計以山田焚墾的農業為主,兼有狩獵、捕魚及採集。而紋面、獵頭是過去太魯閣族的獨特習俗。紋面和拔齒皆具成年之意,但現今這些習俗都已消失。

服飾方面,男女皆穿著自己紡織而成的白底混茶褐色條紋的麻布;並配戴頭飾、耳飾、頸飾與腿飾等。太魯閣族的紡織、滕編、木器、製革、結網的手工藝精巧細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