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6 ℃
  • 降雨:10%
太魯閣閣口
太魯閣閣口

大理岩形成

太魯閣峽谷的形成,要從大理岩的形成談起。大理岩的前世是2億3千萬年前,位在南半球華南古陸海底的珊瑚、有孔蟲、紡錘蟲等生物,這些生物死亡以後,遺骸堆積在海底,膠結成石灰岩。數千萬年前華南板塊運動,石灰岩隨著華南古陸北移,受到高溫與高壓的影響而產生變質作用,成為變質石灰岩,亦即是大理岩,這些大理岩也正是構成太魯閣峽谷主要的岩石。

地殼抬升,溪水下切

大約600萬年前,「蓬萊造山運動」發生,菲律賓海洋板塊開始碰撞到大陸板塊邊緣,在這兩個板塊強烈的擠壓之下,臺灣島終於從大海中誕生了,而且持續抬升,原來深藏在海底的厚層大理岩也因此被推擠上來。在這同時,由於臺灣豐沛的雨水形成河流,於是立霧溪出現了,而且正好流過這塊厚層的大理岩,立霧溪水如利刃般不斷向下侵蝕。鬼斧神工的太魯閣峽谷就在板塊上升,溪水下切兩種作用力下,經過百萬年的時間慢慢形成了。

岩石是太魯閣峽谷的關鍵

中橫公路上的燕子口到慈母橋路段都是厚層的大理岩,是太魯閣峽谷最精華的路段,是又窄又高,兩岸山壁幾乎垂直矗立的V形谷,和一般的溪谷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原因是受到岩石岩性的影響。大理岩質地緻密且可溶於水,再加上溪水下切速度快,邊坡後退作用緩慢,且不易崩塌,因而能在長期的地殼抬升與溪水下切兩種作用之下保持垂直壁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