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氣溫:20 ℃
  • 降雨:0%

太魯閣砂卡礑溪流生物監測系統建立與專書(108-109)

  • 發布日期:110-08-30
  • 瀏覽數:343
研究單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作者
楊正雄

摘要

關鍵詞:太魯閣、砂卡礑溪、溪流生物、監測系統、iNEXT

一、研究緣起:

本研究於108年5月起,針對砂卡礑溪及鄰近立霧溪流域,進行「太魯閣砂卡礑溪流生物監測系統建立與專書」計畫,以期瞭解砂卡礑溪現有水域生物資源、種類與分布資料,並進行監測系統之建立與建議。

二、研究方法及過程:

本研究針對大型水域生物(魚類、蝦類及蟹類)在立霧溪與砂卡礑溪分別設置4個測站進行調查,並透過比較不同方法所調查到的物種,與調查努力量的分析評估,以期提出可在本區域執行的監測方案。本調查迄今共已完成監測性質13次(8個測站)及測試性質1次(1個測站)的調查工作,以及分析工作。

三、重要發現:

重要成果摘要如下:

(1) 全流域共計調查發現到魚類8科15種,淡水蝦2科9種以及蟹類2科5種。其中未調查到保育類野生動物,特有種類則包含臺灣石𩼧、粗首馬口鱲、臺灣鬚鱲、大吻鰕虎、臺灣扁絨螯蟹、太魯閣澤蟹、扁足澤蟹與灰甲澤蟹8種。但臺灣石𩼧、粗首馬口鱲、臺灣鬚鱲為砂卡礑溪的入侵種生物。由組成及生物特性來看,砂卡礑溪的溪流生物特色為特有種類少、洄游生物種類多,蝦蟹類為主等底棲生物為優勢的溪流生態系統。

(2) 比較文獻,本計畫較10年前的調查結果新增加2種入侵物種,一種是臺灣鬚鱲,另一種是粗糙沼蝦,皆屬於原生入侵物種。臺灣鬚鱲僅零星出現在砂卡礑溪中游,粗糙沼蝦則主要分布在砂卡礑溪中游兩個測站,並呈現擴張趨勢。

(3) 砂卡礑溪分布廣泛的物種包含有日本瓢鰭鰕虎、臺灣石𩼧與大和沼蝦,分布遍及整個流域上下游。整個流域中數量最為優勢的是日本瓢鰭鰕虎,其次是臺灣石𩼧。蝦蟹類數量最為優勢的則是大和沼蝦。物種數與物種歧異度 (Shannon – Wiener index) 以中下游的匯流點與五間屋測站最高。

(4)「電氣法」、「蝦籠陷阱法」及「浮潛法」三種調查方法的比較顯示,電氣法可發現物種最多,三種方法可發現物種的組成差異頗大,各方法都有其有利偵測到的物種。

(5) 以iNEXT分析努力量與物種累積趨勢,結果為:(a)不同類群的比較:以物種涵蓋率95%為基準,魚類所需調查次數比蝦蟹類少。(b)不同方法的比較:調查效率高低的依序為浮潛法、電氣法及蝦籠法;但估計可紀錄物種數排序則為電氣法最高,其次是浮潛法,但對魚類種數的估計值差異不大,之後則為蝦籠法。(c)不同測站的比較:以物種涵蓋率95%為基準,匯流點和2.8K測站相對於上游測站的調查次數較少。(d)豐枯水期的比較:魚類在枯水期的調查效率較好,較少的調查次數,即可發現到較多物種,蝦蟹類則反之。

(6) 分析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針對蝦蟹類的自行研究資料後,其資料可以提供作為本地物種多樣性變動、入侵物種的發現回報及溪流生物生活史的分析之用,顯示長期監測資料累積所能呈現的生物資訊十分重要。

(7) 針對本區入侵物種的防治,建議可從加強宣導教育,提高管制以及建立即時性的監測回報系統著手。對於入侵物種移除,則需先評估其必要性,以及擬定移除計畫與目標,並建議可從族群數量稀少的種類與主要分布地點進行先期測試。

(8) 針對本區溪流生物現況評估後,發現此區的臺灣白甲魚有數量減少與分布減少的狀況,但與其他生物比較則無相同的狀況,歸納與比較之後顯示白甲魚的減少可能與人為活動較有關連性,由於白甲魚在上游河段的族群仍呈現穩定,加以本區遺傳特殊性,建議此部分應先以管理處及社區共同進行保育行動方式,不建議直接進行放流復育工作。

(9) 本計畫依據監測調查成果、分析及測試調查,提出兩種針對砂卡礑溪的監測方案,方案中包含監測型式、方法、測站、頻度及參與人員等的說明。建議未來可透過召集志工或在地社區居民參與,結合調查訓練及解說教育,並引入適合的網路應用工具及公民參與式機制,發展本區水域生物長期監測系統,並建立入侵種預警回報機制。

四、主要建議事項:

建議一 建立砂卡礑溪監測與入侵種預警系統

立即可行建議

主辦機關: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機關:無

本計畫依據調查成果及分析,已提出兩種針對砂卡礑溪的監測方案,管理處可評估後,依據其目的選擇或是同時執行方案。透過方案執行可以獲得本區水域生物現況、長期趨勢並建立預警機制。

建議二 志工及當地居民參與監測調查及入侵種移除

立即可行建議

主辦機關: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機關:無

本工作計畫執行中並無志工或社區居民參與機會,但以往管理處自辦研究曾有志工長期協助調查的經驗,如果可以透過培力訓練,使其建立安全作業準則,並引入合適的記錄工具,應該可以讓並非生態專長的志工與當地居民參與生態調查工作之中,也可以建立解說資源。初期可以透過與學術單位合作與輔導方式建立,未來則可視情況逐步讓志工自行操作,所取得的資料則可透過資料公開或是與生態專業團隊合作後進行分析。

建議三 試辦移除入侵種

立即可行建議與中長期建議

主辦機關: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機關:無

本計畫並無特定移除入侵物種,但因為調查中有發現新近發現的粗糙沼蝦族群數量仍少,且分布仍尚未完全擴及上下游區間,因此或許可以將此物種作為測試本區入侵物種移除的測試,建議透過實際捕抓及移除數量的計算,並搭配調查的結果來做確認,並滾動調整其完全移除所需努力量。並作為未來其他入侵物種移除工作的參考。

建議四 檢討攔水壩生態廊道問題

中長期建議

主辦機關: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機關:臺灣電力公司

砂卡礑溪中游的攔水壩為本區重要的生態議題之一,本計畫雖無針對此攔水壩進行系統性的分析與比較,但計畫審查期中各委員皆認為其生態廊道的暢通與否對該區水域生物至為重要。因此也建議管理處可尋找主管的臺灣電力公司,探討建立生態廊道的可行性,並且應納入入侵物種與原生物種分布的考量,避免入侵物種也透過廊道上溯擴展分布範圍。此措施推動不易,但如果可以促成,將對本區環境教育解說及國家公園保育形象,和台電公司企業形象都十分有幫助。